小游戏盒子最近是个热门话题,因为盒子这种形式一方面能让小游戏互相导量,迅速起飞,另一方面又违背了微信去中心化的原则。
不久前,小游戏团队发布了《致小游戏开发者的一封信》,表示“不支持纯以分发为目的第三方平台”,为小游戏盒子的属性盖棺定论。
但小游戏盒子这么多,你们见过小程序盒子吗?
晓程序观察(yinghoo-tech)最近还真发现了一款“小程序盒子”,盒子里的“小程序”有上百款之多,并按照“新闻”、“影视”来分类,可以算是小程序版的“应用商店”。
用APP蹭小程序的流量红利?
有趣的是,这个“小程序”盒子其实是一款名为“闪电盒子”的APP。
在闪电盒子的「发现」栏目里,可以看到“无需下载,即点即用”的标语,旁边附有小程序的Logo。
下方共有13个类目,每个类目里有3-5个小程序不等,包括了一些知名的小程序比如“网易新闻精选”、“凤凰新闻lite”等等。
点开这些“小程序”,发现竟让与微信小程序界面相似,内容一致。只是从闪电盒子里打开的“小程序”,会多了一个“红包”样式的小浮窗。
点击浮窗,可以领取红包,并且随着用户使用时长增加,可解锁新的红包,这是APP时代的惯用玩法。
除了「发现」栏目外,闪电盒子里还有「首页」、「导航」、「任务」三个栏目。
「首页」:以新闻信息流为主,顶部有“影视”“漫画”等栏目的集合。
「导航」:主要是APP的集合,与一般的应用商店无异。
「任务」:包括了“积分墙”和“邀请好友返利”两种拉新活动。
这样一看,闪电盒子的商业模式就非常清晰了:
通过APP跳转小程序的能力,做一个“小程序”的盒子,加上「首页」里的信息流的内容来吸引用户,再用各种赚钱任务刺激用户,最后往「导航」里的导量,像应用商店一样,做流量分发的生意。
可以说,闪电盒子这种商业模式很聪明,让APP蹭了微信小程序的流量红利。
不过,基于我们对小程序生态的长期观察,发现了许多诡异的地方。
揭秘:此“小程序”非彼小程序
首先,小程序右上角菜单栏里,正常情况下点击“··· ”,显示的是“转发”、“添加我的小程序”、“关于某某小程序”等功能。
但从闪电盒子里打开“小程序”,点击“··· ”,却是显示微信、QQ、头条、快手以及返回闪电盒子。
这是第一个诡异之处。
其次,从规则上看,APP跳转小程序的规则是:
1、在同一个开放平台账户下,APP无需关联小程序即可完成跳转,但在同一个开放平台账户内的小程序数量也是有限制的:相同主体最多50个,不同主体最多5个。
2、非同一个开放平台账号下APP与小程序需要关联才能跳转,每个APP只能跳转3个小程序,每月更换3次。
如图:
打个比方,在同一个开放平台内,闪电盒子的APP可以直接跳转同主体的小程序50个,比如“闪电XX”,还可以跳转5个非同主体小程序,诸如网易新闻,凤凰新闻。
不在一个开放平台内的,闪电盒子最多绑定3个小程序。
这种规则的设定,本身就是为了杜绝用APP做小程序分发平台,但显而易见,在闪电盒子内的“小程序”们不仅主体五花八门,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限制。
这是第二个诡异之处。
最后,尤其诡异的是,同时打开闪电版“小程序”和微信小程序,在手机后台会出现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程序,真真假假,难辨雌雄。
晓程序观察团队老程序猿经过测试,发现了这款“小程序”盒子的秘密。
“其实这些都并不是小程序,只是在APP里打开了另一个云端APP,然后把云端APP的壳做成小程序的样式。云端APP后台数据与微信小程序是打通的,这样无论从内容还是样式上都跟微信小程序一样了。”老程序猿如是说。
原来,说到底玩的还是“李逵与李鬼”的游戏。
不过闪电盒子这么玩,归根结底还是看到了小程序的优势,一方面小程序的无需下载,即用即走的特点有着良好的使用体验,另一方面,微信团队发布的数据显示,小程序的主动打开率达到了54%,日均打开次数超过4次,这说明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,
因此,闪电盒子的玩法从侧面验证了小程序生态的繁荣。
小程序盒子的新思路
虽然闪电盒子里的“小程序”并不是真的小程序,不过这也给了我们一条新思路:是不是真的可以利用APP做小程序盒子呢?
从前文的规则看,微信对APP跳转非同主体的小程序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,做流量分发的小程序商店并不现实。
但反过来看,在同一开放平台账户内,APP可以和50个同主体的小程序无缝跳转,那么把APP当做自家小程序的集合,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法。
尤其对那些小程序矩阵来说,APP可以做成名正言顺的“小程序盒子”。
不过,用APP做自家的小程序盒子也会有一个弊端:从小程序里打开APP,只能通过APP分享的小程序卡片,这种方法路径过长,操作繁琐。
因此,用APP做小程序盒子理论可行,有利有弊,决定权在你的手中。
文章来源:熊猫小队长 晓程序观察